查看原文
其他

滨江上海⑦ | 亲水·生态·天际线塑造的景观氛围

王卉 宋敖 城市中国杂志 2021-01-15

本刊原创,谢绝转载

内容合作请查看文末联系方式 

上海因水网而生,因河浜而城,因大江而兴。从原始的滩涂,到工业仓储密布两岸,再到滨江景观步道贯通,黄浦江牵动着这座城的时代步伐。


今天的黄浦江,历经曲折剧烈的历史起伏,仍然极其繁忙。无论两岸沿线的建筑、厂房、码头、场所,连接两岸的轮渡、大桥,还是来去繁忙的游船、货轮,经过各历史时期的层叠与消长,都成为上海独特的地景,深刻地嵌入城市的气质和文脉中。


站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风口,黄浦江与上海要向何处去?浦江两岸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城市中国》围绕上海滨江主题,从历史、交通、空间、机制等关键词推出系列文章。本文为滨江考察“亲水·生态·天际线”篇。

《城市中国》在滨江45公里的走访中,我们通过九项评价指标衡量了黄浦滨江岸线的实地情况。其中,围绕亲水性展开的景观塑造是我们考量的重点内容。如果一处所谓滨水空间本身不亲水,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从功能到景观的转变,滨江的开发是否意识到水的价值并将其真正发挥,我们试图通过亲水性、生态性、天际线三个维度获得感知。其中,亲水性和生态性属于内部/微观因素,而天际线则属于外部/宏观因素。

亲水性:通道与水面的距离感,堤坝、隔离、遮挡视线的东西等


生态性:滨江水陆的自然生态、绿化情况


景观天际线:建成环境度,沿江城市风光景观,包括江面景观

临水or近水,怎样才是亲水?

很大程度上,我们很难否认河流湖泊这样的水体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大江大河孕育文明开始,临近水体的空间地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更迭着自己的功能角色——从生产到景观。这之中,不能忽略的是水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在现代景观设计学科诞生之前,滨水景观是生产要素的自然形成,防御、灌溉、饮水等实际功能是滨水空间规划土地和构筑房屋的首要原因。之后,伴随城市化的发展,滨水空间与建筑空间一起构成了我们如今称之为“城镇景观”的内容,包括空间序列、街道立面和天际线等(Gordon Cullen,Concise Townscape)。


城镇景观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肯定,滨水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也得到相应的明确和扩充。从1991年齐藤治子提出“亲水”想法后,人们的目光似乎从岸转向河,滨水景观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是让水存在,而是在设计中让公众更有参与性。尽管尚未有严谨的论证,但可视、可感、可触、可闻的水及其所创造的景观带给人们身心的轻松愉悦不可否认,滨水空间对于人们的吸引力的确更多来自于水,而非后期建筑的人工景观。水的多维度特性也让以其为元素的设计有了多种审美和功能意义。例如,流动的水为空间景观增添动态活力,也能创造独特的音响效果,静止的水让空间变得宁静和深沉的同时,能提供镜面视觉体验…… 


45公里的滨江段驳岸设计以保持原岸线形态为主加以改造,在具体的实践中,出于防汛排涝和城市公共安全等考虑,直接入水、戏水以及进行水上活动等我们普遍认为的强亲水性活动难以实现。实际打分时,我们更多以与水面的视觉、听觉等距离感作为主要参考内容。黄浦滨江各段亲水性评分如下图:

左右滑动查看

总体而言,浦东滨江段的亲水处理都好于浦西段,除了基本的要求人与水面的视线遮挡较少,前者做了更多让人亲近水的尝试。在平均分数3.9/5.0的浦东段,休息椅被尽可能安排在靠近江水的位置,临水围护栏多为空栏,避免视线受过多的阻碍,方便了观赏水景倒影及水生植物。在水位较低的地方,驳岸高度降低的同时也降低了护栏高度,这些做法都在拉近人群与水的距离。在东昌路段,亲水平台标高4-4.5米,比平均潮位3.1米的浦江只高出1米,这样的距离让人水关系更进一步。配合开敞的水面,人工护岸平台同样宽阔,这种开放性和可停留性让浦东滨江亲水空间提供给人群多样参与的可能。

浦东部分滨江岸线亲水平台

相较而言,本次亲水评分排名最高的区段——龙华港至油罐公园,设置了更多亲水栈道、平台延伸至江,这种人工驳岸让人与水的关系更加亲密。走访该段是虽然是阴雨天气,但仍有居民在木质栈道上停留。

龙华滨江栈道、平台

此次评分最低的滨江区域为虹口北外滩段,平均分只有1.1/5.0。或许是因为仍然在修筑的原因,虹口北外滩段,游艇俱乐部、一滴水港口等,虽然贯通了步行、跑步道,但多处离江较远的位置,中间或者被建筑施工阻隔,或是其他人工建筑拦截,如长期停泊黄浦江观赏游轮的码头,使得水体无法接近,只可远观。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南浦大桥附近,施工等种种原因,近水尚未得到解决,亲水的要求也就更无从谈之。

虹口北外滩滨江岸线

尽管如此,此次走访的45公里亲水情况都整体较好。以工业遗存为主题的杨浦滨江段更是有很多惊喜。如借助水厂设置的小瀑布,将生产与景观完美结合;具有工业气息,更适合凭靠停留的木质围栏、铁质座椅、管道状路灯等。

杨浦工业带滨江岸线

生态or美观,矛盾的生态性

诚然,在各种关于滨江开发的讨论里,人工设计和硬质堤岸之外,自然的驳岸、浅滩和防洪护坡等生态性能也是重点。滨水地段的水和绿化是滨水景观环境的基础,根据水的位置,绿化的位置也相应需要调整。如防洪湖泊适合种植草和灌木,堤岸空间为了保证视觉的开敞和通透,过密的树木自然也要注意避免。但是考虑到滨江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夏季的遮荫在实际应用当中也似乎有着比保证视线更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需要承认,在直观感受上,黄浦江两岸景观的“生态性”不错,成片的绿色也让滨水岸的色彩丰富了起来。例如浦东滨江世博公园到后滩公园结束,密集的植物让人如临森林;在新修筑的杨浦滨水段,种在在水泥硬质堤岸上的网红植物粉黛乱子草也让滨江景观整体活泼了很多。

杨浦滨江的粉黛乱子草。

浦东后滩公园。

滨江45公里岸线不同形态的生态景观

但是在小分队走访中,对生态性中景观和功能的权衡颇为矛盾:生态性仅仅意味着绿化吗?需要后期专业维护的景观植物是生态性良好的表现吗?漫步道、跑步道旁的灌木丛,不允许入内的草坪,植物只能有隔离作用吗?除此之外,自然的水生植物在滨江两岸的景观设置里几乎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些本土性强的植物又应作何处理呢?这些种植在滨江的植物又在发挥怎样的生态作用?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更多探索。

浦西卢浦大桥附近的"自然生态"驳岸。

难以进入的大片绿色。

低缓or起伏,什么才是好的天际线

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在黄浦江的急转弯拐角陆家嘴,这些摩天大楼的和周围楼宇一起构成了上海标志性的天际线。在走访黄浦滨江的大多数时间里,除了置身于中的时刻,向南或向北的视线范围里,陆家嘴摩天群始终抢夺黄浦江上的大部分天空。如果按照以摩天大厦高度评定天际线的准则,在北外滩、老外滩观望陆家嘴滨江轮廓线无疑是城市天际线的出色代表。但事实上,当我们的脚步逐渐靠近观赏这种天际线的“最佳区位”时,过于密集的楼宇让从远处感受到的纵向层次感和阶梯效应消失,高楼大厦在正面带来的却是逼仄和压迫感。而杨浦滨江区段虽然离陆家嘴较远,但此处较为平直的江面带来的透视效果,反而使得天际线的节奏更为和谐,如果配合夕阳,还可以拍出朋友圈摄影大片。

北外滩看陆家嘴(左),陆家嘴看老外滩。

浦西滨江看浦东天际线变化。

浦东滨江看浦西天际线变化。

与之相对,在陆家嘴滨江观望黄浦江左岸,外滩万国建筑群构成了另一番不同的上海的景观天际,古典建筑配合身后现代的高楼,城市天际线变得低缓却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如此,我们很难讲怎样的天际线是好的天际线,或者定义怎样的城市轮廓线是完美的。45公里的滨江两岸,城市天际线跟随脚步变幻,除了外滩-陆家嘴两岸,大多时候的天际线实则平淡无奇,偶尔在一群低矮的建筑里出现一两幢高楼大厦,你也很难讲这是否打破了轮廓的稳定和谐。


亲水、生态、天际线是三个我们置身在空间中不容易被注意的三个维度,但他们构成的环境氛围却能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影响。宽阔开敞的黄浦江延伸和放大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想象,也正是在这之中,通过滨江公共空间,我们开始产生对一座城市的情绪,带动我们长久地生活下去。下一篇分报告将以交通可达性为切入点,讲述作为市民,我们如何到达滨江,又如何行走?

文/王卉+宋敖   制图/沈玮   摄影/丁馨怡+宋敖+佟鑫+王卉+张炜仑

上一篇:“公共空间”的迷思:除了贯通,上海滨江还需要什么?

/淘宝/

保存二维码到相册

打开淘宝

/ App Store /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